讀書心得 《被追趕的經濟體》(4)
讀書心得第四篇《被追趕的經濟體》
== 關於心得、關於讀書
- 第四次寫讀這個書的心得了,自從我退休二度就業後,我就很少寫文章,原因是不知道要寫什麼,很多生活上的事情跟工作有關,也不方便說,但這次發現就寫寫讀書心得還不錯,順便還可以夾帶一些個人的看法,壓力也比較不會這麼大,反正說錯了就說是作者的觀點 :D
- 所以之後常常會把自己讀的書寫上來,也有可能寫一些近期讀過覺得好看的書的心得感想,我最近讀的書偏重歷史、生物、經濟 (像現在這本)、還有養生和訓練類,如果你特別想看我寫那類書的感想可以在下面留言
- 我看書的地方有微信讀書、讀墨、Kindle,我也會聽有聲書 Audible 還有用微信讀書語音功能,因為我一週要跑步五天,聽書的時間也蠻長的,這本《被追趕的經濟體》大部分的內容是在跑步的時候聽的
- 每個讀書平台各有千秋,微信讀書可以訂閱之後有非常多書可以看,但是中國因為內容審查所以只要是有一點近代史或是現代經濟都經常被偷改,還有很多書根本就沒有
- 讀墨可以買到微信不出版或是偷改到壞掉的書,之前本來在博客來買了很多年,但是我實在受不了它那個超爛的結帳流程,還有它的手機版沒有捲動翻頁,最近在讀墨上讀到喜歡的書是《毛澤東之後的中國》,發現中國真的是被一些無良政客惡搞到很慘的國家
- Kindle 就是買英文書,我雖然是一個在美國住 20 年的外勞,在美國混這麼多年當然英文不差,但我原則上是有中文翻譯就讀中文,因為我的中文讀速遠超英文,人生很短,要把握時間吸收資訊,要練英文上班已經有很多文件要我讀了。不過很多書實在沒翻譯只好勉強讀英文,現在 Kindle 裡讀的書以健身養生類為主,最近讀完的一本好書是《How not to Age》(如何不老)
- Audible 用來聽英文書,它是訂閱制所以會定期買書,我用來聽一些輕鬆的內容,上下班開車的時候聽,現在在聽的是《the World I See》,Caltech 在我對面實驗室的學姊李飛飛 (可惜我不認識本人) 寫的勵志傳記和 AI 講古
- 我買過很多種電子讀書器,Kindle、Kobo、小米電子書、讀墨彩色電子書,也用過 iPad mini,最後發現還是在手機上讀最簡單實在,走到那裡都可以讀,我喜歡用捲動閱讀,這樣在翻頁的時候還是一直可以看到上下文
- 用手機讀書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分心,但我有一個訣竅就是把手機關成飛航模式,這樣就不能做其他事,手機就會退化成一台電子書
== 正文開始
- 哈,扯了這麼多,講正題,不知道還剩幾個人在讀
== 銀行、貨幣調節政策、國際資本流通
- 這本書後面就比較無聊一點,就在介紹銀行和美聯儲 (中央銀行) 的功能,美聯儲調節貨幣的方法,自由貿易和自由資本流動等等,作者在本書後面最重要的一個主張就是自由資本流動會破壞貨幣調節的政策,作者認為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 貨幣是人類偉大的發明,它把交換分成兩個步驟,原本以物易物,供給和消費是一次完成,你提供一個東西就馬上消費拿到一個東西,但是有了貨幣之後,你可以先為其他人提供商品或是服務,之後等你想要消費的時候再去消費 (或是投資)
- 不只是你自己在時間上可以把消費或是投資延遲,你還可以把這個消費或投資的權利讓給別人,同時收取利息,這就是銀行的用途,銀行可以讓你把你不需要消費的貨幣存起來,讓另一個需要的人借去用,之後連本帶利還給銀行,銀行對借款人的利息比給存戶的利息高,就可以從中賺取差額,這就是銀行的商業模式
- 銀行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它可以讓社會的資源使用最佳化,銀行就像是一個借款人和存款人的交友 app,可以快速的媒合借款和存款,而且還可以專業的去評估每筆借款的風險,這比借款人一個個去找人借錢要快得多,所以一個社會有健全運作良好的銀行對經濟非常非常的重要
- 社會的總體供給和總體需求的平衡非常重要,如果總需求大於總供給,供不應求,物價就會上漲,如果總供給大於總需求,東西賣不出去,就會降價求售,同時公司收入減少,就會少招人會是減工資,失業率就會上升
- 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就是貨幣政策想要最佳化的兩個數字,通常這兩個數字是反向移動的,所以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
- 其中對總體需求的控制就是用貨幣政策來達成,基本上就是增加或是減少私人部門擁有貨幣的數量,這個包含所有私人在銀行存款的餘額和在外流通的所有紙鈔和硬幣
- 美聯儲 (或是各國央行) 增加私人部門貨幣的方法有幾招:
- 第一招,公開市場操作,美聯儲直接創造貨幣去買私人部門的金融資產 (通常是國債),例如,美聯儲向一家私人銀行公司買了 1 億美金的國債,這時時候,美聯儲就在這家銀行的在美聯儲登記的電子帳戶上加上 1 億美金,然後美聯儲在自己的負債表上記負 1 億美金,然後這家銀行把債券交割給美聯儲,並記在美聯債的資產表上
- 這時候,因為這家銀行的存款餘額變多了,所以整個私人部門的貨幣就變多了
- 這個就是俗稱的「印錢」,但是實際上這在物理上發生的事就是在幾個資料庫上面改幾筆記錄而已 (很難想像這些資料庫壞掉這個世界會多混亂)
- 美聯儲因為負責發行美金,它其實不用還它資產負債表的債,根本不存在放款人,也沒人會跟它討利息,不過美聯儲也可以逆向操作,賣掉金融資產,讓它的負債表負少一點,這就叫「縮表」,是一種降低貨幣供應量的手段
- 第二招,降低存款準備金,存款準備金是銀行不能貸出的存款比例,這樣銀行就可以借出更多的錢,每借出一筆錢給借款人,存款人的帳戶餘額並不會因此變少,但是借款人的餘額會變多,所以貨幣就神奇的變多了。不過我查了從 2020 年 3 月開始,美國的存款準備金已經調成零了,就是這個方法已經調到最滿了
- 第三招,調整聯邦基金利率和再貼現率,這兩者一個是銀行之間短期借貸利率,另一個是美聯儲直接向私人銀行借貸的利率,通過調整這些利率,可以影響銀行的借貸成本,因而影響銀行對借款人收的利率,利率越低就越多人會借多點錢
- 第一招是直接向私人部門注入資金,第二和第三招則是通過刺激借貸行為來增加貨幣供應。第二和第三種方法相對間接,並且在極端情況下,即使利率接近零也可能無法刺激借貸(例如,日本曾經的情況)
- 以上都是科普,下面說一下作者的看法
- 作者指出,現在因為資本可以在國際自由流動,在國際間套利,這個行為讓傳統貨幣政策吃盡苦頭
- 例如美國在提升利率的時候,日本和歐洲還在放水零利率,因為幾個經濟體面臨的問題方向不同,這個時候日本和歐洲的存款人就會把錢換成利率比較高的美金去美國存款,美國本來想要降低貨幣的數量卻反而搞來一大堆外資流入
- 相對來說,日本歐洲本來想增加貨幣數量,結果反而讓人借出零利率的日元拿去買美金存款套利,沒有達到原來的刺激效果
-另一個問題是美國在 2015 開始升息,把自己的出口搞得很慘,這對美國的本土製造業有很大的影響,工廠倒閉、工人失業,這造就了保護主義的川普上台
== 貧富差距、窮人的生活
- 發現上次的留言裡,對貧富差距最有意見,特別是我舉例 NVidia 市值約三兆美金但只有三萬員工,讓人擔心貧富更加不均等
- 我要強調一點,貧富差距相對於窮人變窮來說,是完全獨立的,既不是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事實上,歷史上大部分時刻,貧富差距變大的時候通常窮人都是變更有錢,生活也在大幅改善
- 這就是鄧小平說的「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 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改善窮人的生活和尊嚴,而不是去惡搞富人,這根本就是不相干,甚至是反效果的方向,惡搞富人的時候,通常會帶來想不到的經濟惡果
- 現代富人的財富帳面上雖然數字很大,其實過的生活跟中產不會差太多,有錢人再有錢也是跟你用一樣的 iPhone,滑同一個 Facebook 和 Instagram,看一樣的電影,因為現在的消費產品都是針對中產做的
- 當然有錢人可能可以去買個大豪宅,或是買個島什麼的,不過他們住在大豪宅裡也是一樣滑 Facebook 上的短影片,打一樣的電動,沒什麼差
- 現在的社會,就消費而言,有錢人和中產不會相差太大,跟窮人的差異也不顯著,每個人都可以輕輕鬆鬆吃到兩千卡路里,在有屋頂甚至有空調的地方睡覺,滑手機隨時有人唱歌、跳舞、講笑話、演戲娛樂你
- 喜歡戶外生活的,有錢人也是跟你去一樣的地方爬山,一樣的海邊玩水,因為這些公共設施是為所有人造的
- 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以前的皇帝享受的娛樂是普通平民無法接觸的,以前的窮人也不能過像現在這樣有保障的生活
- 這都是全球化和科技化帶來的好處,特別是對社會上最弱勢的人,全球化更是直接讓世界上最窮的國家受益,幫助數十億人脫貧
- 所以針對全球化和科技化帶來的貧窮差距的批評,我覺得失焦了,真正的重點是窮人到底生活變得如何,還有未來怎麼繼續讓窮人生活變好而且有尊嚴
(有夠長,能讀到這邊的人,記得幫你自己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