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被追趕的經濟體》(一)
最近在讀這本書叫《被追趕的經濟體》,它講一個經濟體在勞動力開發的不同階段,還有不同時期政府應該採取的經濟政策,作者是台獨大佬辜寬敏的兒子,台灣裔美國經濟學家,現任野村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辜朝明
很喜歡這本書,淺顯易懂而且很有邏輯性
- 一個經濟體發展分為下面幾個時期
- 第一,人口都在鄉村,沒有工業化,人口紅利沒被開發
- 第二,工業化開始,人口開始城市化,因為勞動力供給充沛,資本家用極低的工資就能買到勞動力,而且不需要改善勞動環境,這時候資方和勞方會存在巨大的貧富差距,社會上不平等讓人感覺到不公不義,此時也是共產主義的萌芽期,另如工業化初期的英國倫敦,造就了馬克思
- 第三,人口城市化到了一個飽和階段,此時勞資雙方的平衡發生變化,資方開始要增加工資,改善工作環境來競標勞動力,工人工資上漲之後,工人們也開始消費,中產階級掘起,這個時候所有的人的收入都在增加,因而作者稱此時為黃金時期,在黃金時期,經濟增長是一種常態,如 1990–2005 的台灣,1970–1990 的日本,1970 之前的西方,2005 之後的中國
- 第四,人口紅利完全結束,因為工資成本過高,還有全球化帶來的全球流動性,其他未開發國家的低價勞動力開始吸引本國的資本,國內的資本投資報酬率不如海外,因而導致本國的資本外流,工廠倒閉,本國的工人失業,更槽的是原本的工業城市因為產業外流,淪為所有人都失業的鬼城 (共和黨副總統 JD Vance 就是在這種環境長大,所以深知全球化對先進國家工人階層的傷害)
- 作者稱此種狀態為「被追趕的經濟體」,也就是本書的書名,在被追趕的時代下,只有不能被海外工人取代的工作才能繼續增長工資。如 2005 之後的台灣,1970 之後的西方,1990 後的日本,還有現在的中國
- 這個分類法解釋了很多現象,像是在台灣 2005 年之後為什麼工資不成長,只有少數具有高等技能的勞動人口(如聯發科、台積電工程師),薪水才能繼續上漲
- 一個人活在一個經濟體不同的發展時期,對自身的事業和人生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還有對世界的理解都會不同
- 書中的另一個大重點是借款人和存款人,用總體的方法來看整個經濟體的借款和存款總量,並從不同的部門,像是整個私人部門、政府部門、財政部門、金融部門、住戶部門來分析總體儲蓄和借貸的行為
- 存款多、借款少的情形,市場上的貨幣就會一直減少,經濟就會下滑陷入通縮。流通的貨幣就好比人體流通的血液,血流的越快新陳代謝就越強,減少的貨幣就好像減少的血液,會讓新陳代謝變慢
- 作者主張在被追趕的經濟體中,容易發生借款不足的現象,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 第一,國內的資本投資報酬率低於海外,所以沒有人想要借錢出來投資,就算利率再低也寧可龜著
- 第二,在經濟泡沫破滅後,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企業和個人都不會去追求利率最大化,而是會先追求修復資產負債表,避免破產
- 因為這兩大原因,使得企業借款不足,即使政府調低利率,企業和個人也只會繼續儲蓄也不想借錢,換句話說,印再多錢也沒有用,大家只會再去存起來
- 作者主張,與其去花錢買長期國債 (量化寬鬆),此時政府應該要主動借貸投資回報率高於長期國債利率 (此時這個利率已經極低了) 的項目,這樣就可以在不傷害未來納稅人利益的前題之下增加借款,以政府作為最後的借款人來推動經濟
- 作者主張,此時的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更加有效
- 更重要的是,政府在這個時候千萬不可以採取財政緊縮政策,帶頭縮衣節食,雪上加霜
(這本書還沒讀完,之後讀完再加寫讀書筆記)
(這個寫好長,你要是有本事讀到這一定要點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