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我任職董事的一家公司的執行長聊天,他是第一次當經理,跟他聊到自己管理的經驗和心法,回家後我找了看了自己以前的一些管理筆記,決定來寫這篇文章
自從在 Facebook 開始管團隊一直到後來在 Grindr 管整間公司,我每個時期都自己整理了一些管理工作內容、守則、心法,一些零碎的心得也會記下,我的 Evernote 裡有我自己整理的《經理工作手冊》、《CTO 工作手冊》、《CEO 工作手冊》等等筆記。現在我剛從管理工作上退下來,我希望趁自己記憶還新鮮的時候把這些筆記消化整理寫成文章,日後自己可以記得,也希望能幫助其他要管團隊的人
對我而言,管理就是運用管理者的權力讓團隊發揮出最大價值
即使是同一家公司,每個經理做事的內容和風格都可以很不一樣,但終極目的都是要讓團隊變得更有效率,發揮出其最 …
自從我最近開始不做打工仔之後,我決定多花點時間做投資,除了股票投資之外,也開始做了一些初創企業的個人投資,最近聊過很多家公司,也開始投資了幾家。除此之外,我現在也在一家私募基金兼職做投資總監,會參與一些規模比較大的投資 (千萬美金等級)
我投資股票市場很長時間了,之前也寫過文章分享過心得,其實投資初創企業跟投資公開上市的公司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要找尋優秀的公司和優秀的企業家,讓他們幫你打工賺錢。不同之處是在企業早期能得到訊息的管道不同,還有早期投資一家企業的變數很大,失敗率很高,但報酬率也可能非常高,有點像買彩票一樣
投資初創企業常常會有機會跟管理團隊當面交流,可以當面了解一個人,這跟投資上市公司很不一樣,像一般人就沒辦法叫 Tim Cook 跟你聊一聊,問他接下來對 Apple 有什麼規畫,只能從財報和一些公開資訊來判斷,這一點非常不一樣
我把自己通常會問企業管理團隊的問題整理在下面,一方面也是給我自己做個小抄,一方面也給有心創業的讀者看一下這些問題你怎麼回答
還有,正在找新創公司工作的讀者也應該想辦法尋找下面這些問題的答案,因為找工作其實就是用肉身投資一家企業,青春和生命比金錢更貴,所以更加應該謹慎投資
這些是我會問的問題
這些問題我有大致排過順序,我覺得一個 Elevator Pitch 大概就是把 1–4 講完,後面細節就是先看 1–4 成不成立,如果前面不成立 (或是我自己沒能力理解) 後面其實通通都沒興趣了
有些技術背景的創業團隊會緊盯著自己的技術問題,對需求、競品、市場規模都沒有足夠的研究。還有些團隊已經做出不錯的產品,但是對銷售和商業模式沒有足夠的思考
這些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更重要的是觀察管理團隊的能力、思維、品格,有時候其實只是閒聊認識一下人,也可以得到蠻多有用的訊號
最近因為疫情和工作的變化,決定帶著家人回台灣避疫一年,我有了很難得的空閒時間,彷彿人生被按下了 reset 鈕
原本我的工作很忙碌,每天擔心公司的業績、人事、戰略、產品,還在 LA 和灣區之間兩地奔波,這幾年我覺得自己的精神和健康都不如從前,尤其是睡眠不好,影響腦力
從大學開始我就馬不停蹄的工作,我是週末也會到圖書館讀書的認真大學生,當兵的時候我忙著申請學校,申請上 Caltech 之後,我還在讀書準備開始日後的研究,有次在家裡整理舊筆記,發現去 Caltech 之前的暑假我還給自己排了滿滿的讀書計畫。博士畢業的時候,畢業典禮是週五,兩天後的週一我就去 Facebook 報到開始工作,電機背景的我,在報到之前還買了好幾本軟體工程的書先行研讀。後來離開 Facebook 去為 Grindr 工作中間也是只隔了一個週末
我沒給過自己多少空閒時間,覺得人生就是要不停的向前衝。這次的空閒時間是上天給我的禮物,讓我從埋頭苦幹中抬起頭來,重新想這個時期人生需要的是什麼
我很幸運的不用為錢工作,我的投資非常成功,勞動力賺的錢和投資的收入在好幾年前就已經黃金交叉,資產生成的現金流也超過消費。即使這樣,我還是一心想用勞動力產出價值,我覺得這是從小在工薪家庭長大習得的價值觀,要做一個有用的人,也因此我從學生時期到現在都不停的努力工作和學習
我對大公司的工作也還有些執著,但我後來想想,這是因為我沒在大公司做到高管 (我只在小公司當了頭),心裡有點壯志未酬的感覺,但是轉念想我為什麼要有這樣的感覺,人生每個階段有當下追求的東西,例如在建中的時候我從來沒考過班上第一名,現在也沒必要再回去高中考個全班第一名,我應該把眼光放在未來。而且 Grindr 說小也不小了,我經營了一間一年收入超過一億美金的企業,並且最後在我的管理下用六億美金把公司賣出,某種程度來說也算已經全破了打工仔之路
應該重新思考人生的定位,想想我在這世界上的定位
我覺得現在的目標是下面這些
一、提升睡眠品質
二、陪伴家人
三、訓練和營養
四、閱讀和投資
五、寫作和教學
六、練習新技能
======
一、提升睡眠品質
睡眠是一切的根基,身體從訓練中恢復,腦的健康:智力和正確的判斷,得到好精神、好心情、好脾氣。所以不斷提升睡眠品質是我的人生第一目標。要刻意做到這點,需以睡眠為主角,圍繞著睡眠來安排生活中其他的事,從早上開始就要為晚上的睡眠做準備,早上走路曬太陽、洗冷水澡,晚餐吃六分飽,改善調整睡眠環境,睡前用按摩滾輪和用 app 靜坐
二、陪伴家人
陪伴家人 (老婆 + 2 小孩),愛家人本來就是人生的目的。但如果硬要說什麼理由,陪伴家人也是讓自己開心的根源,要刻意花心思去陪。小孩很快就長大,再陪也沒幾年了,要珍惜時光,認真跟家人相處
三、力量訓練和營養
看到自己使出力量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維持力量水準也讓自己覺得自己在各方面都是個有用的人,訓練也可以讓自己健康的變老《為什麼要訓練力量》。營養則是訓練的燃料,兩者加上睡眠是身體維持健康的三大支柱。這幾年我在斷食上得到很多好處,也會繼續實驗斷食
四、閱讀和投資
閱讀優質的資訊來源,好書、好文章、財報、新聞,藉由其他人的想法和產業數據了解世界,體驗世界,也欣賞精采的故事和想法。投資就是對事物本質的理解和判斷,用閱讀和思考讓自己理解世界,最終做出正確的投資
五、寫作和教學
寫作可以強迫自己反芻整理自己的想法,就是寫到卡住才能發現其實自己從來沒想通過一些事,最終寫出來才幫助自己理解。寫作除了逼自己思考,也可以教學使其他人受益,發揮影響力
六、練習新技能
練習新的東西,像彈鋼琴、體操動作、玩新的遊戲,讓人生有趣一點。配合深度睡眠學習形成新技能
精簡人生,按照優先級,任何影響睡眠品質的活動就要先砍掉,若訓練活動影響陪家人就要改期,再者如果其他事情跟訓練有衝突就要排開
======
回台灣做的事/想做的事
回台灣這陣子也發生一些有趣的事,看了一些天使投資的機會,看了好幾間公司,從上市公司到新創公司都有,也認識了一些有趣的人。也準備到學校教書還有幫助產學合作,其實每天行程還是都很滿
另外我也想過,其實人在台灣,我還是要把主要的眼力放在美國,畢竟美國市場更大,有更多機會。即使遠離矽谷,我還是可以持續投資矽谷,就像巴菲特人在奧馬哈也可以投資的比在華爾街的人好。或許我在台灣也可以靠著大量閱讀和網路吸收知識,即使遠離事情發生的中心點,也可以做一個好的投資人
放鬆自己看看會有什麼有趣的事發生吧
介紹一個最簡單的訓練計畫
每天一次,用手機計時 30 秒,做最多下蹲伏起立
今天就可以開始這計畫,你現在就可以先在家找一塊空地、拿著手機計時 30 秒做完,再回來讀剩下的文章,記得按下計時 30 秒後,要用全力、以最標準的動作、做最多下,記下自己做了幾下
你如果沒有運動習慣,我確信這一天 30 秒的習慣會有極高性價比,這 30 秒只要你全力去做,已經能給身體足夠的刺激,讓它做出反應
如果你想多做一點,可以早中晚各做一次 30 秒,但運動的邊際效應遞減,做第二次效果不如第一次,第三次效果不如第二次,每天養成持續的習慣比一天做很多更重要。不管怎麼樣,一天就是至少做 30 秒一次,其他沒做也沒關係
推薦一本書叫《微習慣》,就是先給自己小到一個不可能失敗的目標,每天持續完成這個小目標就會建立習慣,這一天 30 秒就是一個微習慣的例子
全力運動 30 秒的訓練傳遞訊號給身體,告訴身體我今天被獅子追而且逃掉了,身體為了明天不要被獅子殺死,就會強化它的功能,讓明天的你變強一點,下次遇到這種被獅子追的場景能逃得更快。當然你得睡好吃好外加心情輕鬆愉快,身體才有能力恢復變強。這 30 秒必須要盡全力全心去做,不可以敷衍的亂做交差,一定要讓身體有今天被獅子追了的錯覺
我另外推薦每天出門散步 30 分鐘以上,可以邊走路邊聽 podcast 或是有聲書,或是一邊做正念練習專注於當下,例如你可以早點下班,走路 40 分鐘回家,也可以早上起床出門先散步 10 分鐘。長時間低強度的活動可以讓身體全面放鬆,降低壓力減低皮質醇 (壓力荷爾蒙)
我每天做少量幾次非常短的全力衝刺 (蹲伏起立、或是在路上短跑),加上長時間的低強度持續活動 (走路或瑜珈)。這就是我現在針對心肺的訓練方式,或廣養來說:針對輸送氧氣和能量系統的訓練,
我曾經很痴迷於耐力訓練,我練過長跑 (有過一週 80 公里的跑量)、長泳,參加過鐵人三項和半馬、游過日月潭、在烏來山上騎腳踏車,但後來我的觀念有很大的轉變,現在我對有氧訓練方面採取極簡主義,追求最小有效劑量 (minimal effective dose),我只做剛好的訓練得到最高性價比,之後有空我可以說說這方面的身體和心態轉變
剛好最近讀了這本書,我推薦每個做長時間耐力運動的人讀:《The Haywire Heart: How too much exercise can kill you, and what you can do to protect your heart》。當然運動的選擇因人而異,跟基因也有關,每個人能耐受的訓練量不同,如果你正在練長跑、單車、長泳,也不代表你做的有什麼不對,但是多得到各方面 (真確的) 資訊沒什麼不好
如果你沒辦法做蹲伏起立 (做不了,或是做了會頭暈),可以做其他替代動作,下面是我覺得適合的動作
關於力量訓練,可以去看我的另一篇文章:《一套可持續的健身之道》
http://breakingmuscle.com/fitness/hiit-versus-hirt
最近 Tesla 股價狂飆,在過去兩個月翻了一倍,在過去一年漲了十倍,到處能討論股票的地方都有人在討論 Tesla
今天就拿現在汽車公司市值第一的 Tesla 和第二的 Toyota 2020 年第二季 (4–6 月) 的財報來比較
本人又要來給大家業餘的健身指導了
本文重點
1. 簡要複習訓練計畫
2. 示範影片
先前寫了兩篇文章介紹一套簡單的可以持續進步的健身方法
《一套可持續的健身之道(一)》
《一套可持續的健身之道(二)》
這一篇是這系列的第三篇,這篇主要是補一下本人的示範影片,但就像之前在第一篇寫的一樣,建議你去 Google 每個動作,多看幾個影片和動作教學
簡單複習一下,這計畫很簡單,三言兩語就能說完
動作:五個動作,每天練一個動作,第六天回到第一天繼續
第 1 天:單腿深蹲 or 保加利亞分腿蹲
第 2 天:單手肩推
第 3 天:單腿硬舉
第 4 天:單手划船
第 5 天:單手臥推
次數和組數:做 3 組,每組 5 下,總共做 15 下,每組中間充分休息。先做力弱的一邊,再做另一邊,可以每組換邊或是 15 下全做完再換邊
訓練組重量:這 15 下訓練組都使用同樣重量,第一次訓練時從啞鈴空桿開始就可以了
加重:若能順利完成 15 下,下次訓練相同動作時 (5天後) 小幅加重 5 磅或是 2–3 公斤,建議以最小幅度加重
減重:若做不完 15 下的時候,下次用相同重量訓練,若試了幾次也無法突破重量,減重到 40–60 天之前的重量,目標是 40–60 天後再打破記錄。注意每個動作的重量加重或減重都是獨立的,你如果肩推卡關那就減重肩推,其他動作還是繼續破關下去
熱身組:在做 3 組 5 下訓練組前,先做小重量多次數讓身體準備好大重量,例如:用訓練組 30% 的重量做 10 下,再用 50% 的重量做 8 下,再用 70% 的重量做 3 下,再用 90% 的重量做 2 下
這計畫的優點是簡單 (一天練一招)、省時 (熱身加休息半小時就能做完)、可以在家做 (只需啞鈴和舉重長凳)、可以持續進步、而且進步可以量測 (例如:單手臥推 20 公斤進步到 50 公斤),我覺得適合大部分人做
以下是我的動作示範,在家裡後院錄的
上週五 Apple 股價飆升,成為了全世界第一個 2 兆美金的公司,這是很驚人的數字,上次說過全台灣 GDP 年產值是 0.6 兆,全台灣人要工作三年才能買下 Apple。現在整個 S&P 500 的市值是 27 兆美金,Apple 一家公司就佔了 7%
圖片出處:https://www.foxbusiness.com/markets/apple-stock-price-2-trillion-company
其他四家公司 Amazon (1.6 兆)、Microsoft (1.6 兆)、Google (1 兆)、Facebook (0.7 兆) 的佔比也很高,這五家公司加起來已經超過 S&P 500 的 20%,而且他們的市值又漲得比 S&P 500 裡的其他公司快,不禁讓人想像未來會怎樣,美國 …
2017 年的時候我寫了篇文章《投資的本質》,說投資事實上是使用資本生產的行為,我把勞動力和資本做一個對比,工作是用勞動力從事生產,投資是用資本從事生產,兩者並無本質上的區別,最終的結果都是產生服務或產品造福人群。廣義來說勞動力本身也可以看成是一種資本,例如你選擇要去那家公司上班也是一種對企業的投資
上篇《我的投資之道》,說投資的目的不是要買低賣高掠奪其他投資人的本金 (這是交易),投資是資產配置、調整手中的資本,使資本的生產最大化,造福社會同時也獲得回報
當然交易也不是不能賺錢,我認識一些非常聰明的人在做交易並且有賺錢,但看到這些人之後你就會明白做交易真的很難,因為你得贏過這些人才有錢賺,因為交易是個你賺我賠的零和遊戲
推薦幾本關於交易的有趣的書,推薦看看了解就好,不推薦做交易
《主力的 …
About